这几天youtube上出现了一个热门视频,是某人指控Google通过控制搜索自动补全功能,引导大家少搜希拉里的负面新闻。想必国内几个嗅觉灵敏的自媒体应该都炒过了。考虑到有些人不清楚,我重复一遍。
指控理由是:
1.Google搜索和其它搜索引擎不同,联想词里少了希拉里的负面新闻。爆料者使用的对比例子是Yahoo和Bing。
2.Google有个功能叫trends,可查看关键词的搜索频度,按理搜索次数多,就应该在联想中排前,但事实是与希拉里相关的负面词排后或消失。
见图:

解释下上图是什么意思。左为Google搜索“hillary clinton cri...”的补全情况。Google对“cri”给出的联想词是crime reform等,即希拉里当年的犯罪改革措施。而Yahoo和Bing给出的联想词都是criminal等,即希拉里犯罪。
这不是孤例,还有第二个例子:

Google搜索“hillary clinton indi...”时给出的联想词是indiana,希拉里在印第安纳州竞选,而不是indictment,希拉里因邮件门事件被FBI起诉。
根据Google Trends,hillary clinton搭配indictment,crime,搜索次数显然要比联想列表中的一些选项例如india,crime reform更高。

以上大致介绍完指控的主要材料与论证,至于那些自媒体大量使用并粗体标红的引导词如
“打脸”、“竟然”、“匪夷所思”、“令人震惊”、“究竟在干什么”
等,手法简单,我就不多分析了,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考拙作《合胃口的假新闻与更合胃口的假新闻》。
--------------------------------------------
遇到类似事例该如何分析?先指出爆料者极其业余的一点,Yahoo内置Bing的搜索,他居然不知道,把它和Bing当成两个独立站点举例,不合适。两站的联想结果差异,仅代表使用群体差异,必然很小,
接下来按如下步骤查验:
1.首先验证爆料者的材料。
我当天看完帖子后,立刻在加州试图重现(分别尝试了web与chrome内置搜索),却得不到爆料者在纽约测试所得的结果,“cri"与"ind"的联想词出现了crimes和indicted。见下图:

也就是说,在不同地区搜索,Google联想词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蛋疼的结论:
假如Google有黑手,那这只黑手还需要不厌其烦地只控制一部分地区
。
2.接着验证爆料者的判断前提——”Google trends上显示搜索次数多,就会排在联想词前头“。

搜索川普被前妻指控强奸的事,"donald trump ra...",Google居然不返回rape(川普强奸),而是返回在trends上更低的rap(川普严厉批评),还有什么rally(川普卷土重来)。匪夷所思,打脸了!Google竟然涉嫌操控搜索结果支持川普,令人震惊!它究竟想干什么???(粗体字请潜心学习)

再搜索近期火爆的川普因为拖欠工资被雇员起诉的大事。”donald trump la...",Google居然找不到lawsuit(川普被起诉),而是返回trends上明显更低的laughing(川普大笑)。有Google这种巨头的无耻支持,他能不大笑吗?短短几分钟就找到两个铁证了!——幸好至少到目前为止,反川普的人还没有那么低级。
以上实验对象也可替换为被起诉过的名人。多试几次,你就知道“Trends排名高,就一定会比排名低的更容易出现在自动补全处”,是爆料者自己的想象,不是事实。
3.验证Google是否特别针对希拉里进行了关键词保护
很简单,将hillary clinton换成hillary搜索就行了。第一个联想词就是indictment(起诉),第二个也是。

推测结论:Google的排名算法很复杂,它大致是对一些法律诉讼、罪行相关的词汇,在其与人物全名组合搜索时,进行了降权。但并非针对特定人士。
列出每个指控,提炼出判断标准,运用“模糊标准”思路,通过替换材料、人物,一一验证正误。详情可参考拙作《忽悠的原理与技巧》1.1节 模糊标准。
————————————————————————————
然而,普通人是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去做这样的验证的。那该怎么判断?对这类无法提出证据,只能不停找材料质疑的阴谋论,你可以考察它的质量。阴谋论本身低端,但不同的阴谋论之间依然有高下之分。这里的高下体现在利益分析。信一个阴谋论已经很不堪,信一个连基本利益分析都做不好的阴谋论就是愚蠢了。
什么是利益分析?比如有人花两万块钱买彩票,结果中了大奖。阴谋论者到处说他是作弊的,提出了一百个质疑。结果你问他,大奖到底奖多少钱,阴谋论者没好气地告诉你:一万元。那这一百个质疑你都别看,毫无意义。指控一个人花费两万元成本作弊,获得一万元奖金。这连做阴谋论的资格都没有。
具体到我们说的这件事,你要观察对方是怎么论述利益关系的。比如控制自动完成的结果,谁来决策?谁来控制?成本是什么?链条中的每个人收益是多少?搜“hillary clinton cri..."的人总共有多少,他们不知道自己要搜的是criminal,而是看搜索引擎提示转去搜索crisis等词汇的人又是多少?值得吗?
你这么细细一算,就知道这个阴谋论值不值得花时间了。如果阴谋论者喜欢用粗旷无稽的利益叙述——”Google给民主党捐了30万美元,XX博士论证Google修改搜索结果可以改变25%的选票……“,那你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先让他把舌头捋清楚再看。
最后吐槽一句:如果你想了解些正规、专业的选举概况,而不是为了娱乐,就不要阅读带有”这是现实的纸牌屋“字样的文章。那些作者还生活在影视剧中。
*因时间有限,本文摘取了Rhea Drysdale作品中的四幅图片进行说明,表示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