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虽然有些偏激,但想了想还是这么写了,但这真是很多人的真实心态。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来自于朋友圈一位朋友的分享,原话更加无奈,前半句是“对ZF很失望”,我还是能理解他的心情。道理不能再简单了,许多中产阶级攒钱奋斗那么多年,辛辛苦苦在大城市打拼,就是为了能住上一个环境好物业好的小区,把这作为人生起点,孩子能上好学校,家人住的安全舒适,很多人买的就是环境和物业,为什么大家都相信万科,说到底,房子的质量又能差到哪儿去,结果一个政令下来,墙就拆了,边界就没了,车辆随便进,物权怎么分,物业怎么管,物业费怎么交,那我当初凭什么花那么多钱买这小区,我好不容易努力奋斗进入上层社会可以享受被服务的感觉了,结果说没就没了?
朋友圈里很多建筑规划界的同行在各种分析街道的历史,还有很多文章从法律经济角度讲,还有最高法对此回应什么的,有什么用,问题核心是什么?中国土地就根本没有私有化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啊,各种政策规划还跟欧美比,比什么比啊,有意义么?地是你的么瞎嚷嚷?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见证了一个经济奇迹,但当资本技术积累已经到一定阶段,尤其经济体量都快超过美国的情况下,还是按照以前的套路势必会阻碍他的发展。当下,土地问题已经凸显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其实跟小区这个比,中国农业用地的问题更大,导致的城乡问题更多,只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在媒体的聚焦范围内没有爆出来而已,就跟资本主义的问题一样,你刚买了新款的7、8千块的iPhone6s,却不知道东莞工厂里跳楼的年轻人,回到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现有的土地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状况了,该怎么办?我不知道,我也不能改变什么。
中国的中产阶级一直在面临这种被动的窘境,家庭小康了想多再要个孩子,就得交“税”,现在人少了经济发展没动力又出政策让你生二胎,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开始限行限车,征收牌照“税”,养老保险出现缺口于是所有中产开始“补交”“养老税”,去年又通过股市又对所有中产全面征收了一次“资产税”,将来好像还要推出“遗产税”,过去的几十年在大城市里打拼的中产们已经经历了许多次房地产和金融方面的“调控”了,资产动不动就会缩水,这也是为什么凡是有能力有渠道的都在想办法资本外逃,而刚才我又看了个新闻,教育部开始鼓励地方推行多校划片,即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中产又一次哭了,以上涉及的问题,全部是中产的问题,就拿学区房来说,社会底层没能力谈论,他们只要孩子能上学就行,上层阶级根本不会考虑,直接走关系或者出国,只有中产,必须通过努力赚钱争取买到学区房才能改变后代的教育状况,但正是因为他们实际上在这个社会什么权利都没有,所以只能被政策左右,一次次被剪羊毛,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那么回归到政策本身,开放街区不好么?作为一个在一线实践的建筑师,这简直不要更好啊好不好!我之前公司的Director曾在获得普利兹特克建筑奖的包赞巴克事务所当过多年的合伙人,她主导了大巴黎地区规划以及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马赛新区(城市中国的公众号刚好发了一遍)开放街区的设计,可以说她在开放街区这个领域有非常多的经验。近几年我们做的城市项目里,基本上每一次都要先浪费好多PPT跟甲方和政府讲一下为什么浦东的百米大道不好,为什么浦西法租界的尺度宜人,在前几年上海徐汇滨江地块的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我曾经专门抓了两个奥地利实习生做动画来演示开放街区带来的城市活力,但是最后我们还是输给了另外一家国际知名事务所,他们把6、7个百米见方的地块在二层聚合成一个超大地块,直接造了一个天安门广场,这是我们之前认为最不可能中标的方案,大面积覆盖会造成底层完全无光,交通也是个严重问题,但还是中了。这是在上海,已经是中国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方面最有魄力最愿意实验的城市,依旧接受了一个“政府形象”更“好”的方案,其他城市呢?
 |
包赞巴克事务所的马赛开放街区
|
谈到城市尺度和活力问题,我真的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上来就拿小区说事儿的,相反,是个建筑师做方案的时候都知道,动辄十几米的道路退界和消防退界(以及超大的消防扑救面)才是真正破坏城市肌理的元凶,而很多地方交通和消防还互相打架,消防环路不能占用城市交通道路,两者叠加就导致建筑底层和街道隔了好远,这样一来城市就不能产生连续界面,底层有商业也活不起来。我跟朋友在曼哈顿的路上走,随手指了一下一个高楼,说你别看这个楼在这儿立了100年,在国内根本起不来,塔楼没有任何一边直接落地,消防规范都过不了。我来纽约之前一直住浦东,所有马路都宽的一塌糊涂,走在城市中越发感觉自己的渺小。其实,正是因为规划的大尺度才造成了被大马路包围的小区成了孤岛,本来小区内部营造了一个相对小尺度私密的空间能缓解一下人们的心理,如果再拆开,就变成了孤岛中的孤岛。回过头来说,封闭街区是规划尺度失衡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现在政府想改革,竟然不从规划和城市制度上入手,反而想从街区角度倒推,这不是本末倒置么!
 |
上海世纪大道
|
总结一下,其实开放街区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这基本已经是建筑界和规划界的共识,但是目前这个问题根本不是建筑和规划的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为什么又拿中产阶级开刀,为什么不能先论证,先开听证会,先做研究,先试点,先社会讨论再发政令,反过来法律、规划、建筑、物业、产权所有方面都没准备好,就先颁布了政令,还点名了几个城市做试点,你跟谁商量过了?我以前跟一个朋友讨论的时候说过,我说刘瑜为什么写了本书叫《民主的细节》,因为中国的政治根本没有细节,一个政令颁布下去,细节我不管,问题我也不听,地方你们自己看着解决。中国之所以在第二代生产国的竞争中赢了印度正是因为行政效率奇高,但经历了原始的资本技术积累以后,中国如果再发展还想用这种套路,是万万不行的。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纺锤形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一直被盘剥迟早会出问题。其实自从上次我委婉的批了一下建筑圈的抱团讨论之后,一些前辈就跟我说过,你管那么些事儿干嘛,在国外好好读你的书吧。但其实在中国做建筑做久了,你就发现你天天再跟政府和法规打交道,在国外执业这种事情就少很多,我作为一个学识疏浅的人尚且观察到了这些问题,那么这个时代的鲁迅都躲到哪里去了?民国时期其实是国民政府花钱养鲁迅批评他们,现代的鲁迅们难道已经变成上层阶级的玩偶了么。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得出赶紧移民的结论,我虽然身在国外但是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中国未来一定会超过美国的,我自己目前的心态也是多学东西等到时机好了赶紧回来。但是如果国内的形势一直是这样下去,没有任何变革,那么很难说会怎样。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正是靠着不断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他们是祖国的财富而不是薅羊毛的对象,我真的希望政府认识到他们的价值而不是“价值”,这是我作为一个建筑师的一点期望,只有这样,中国的民主才不会成为一座孤岛。
 |
重庆最牛钉子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