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戶屋」有一客推出不久之「燒鹽米糟熟成五花腩定食」(熟成豚之鹽麴燒定食),很受歡迎,也是我們愛點的晚餐。
欣賞他們「日本家庭料理」風味,沒太多花巧,味道也像媽媽的菜,不以浮誇取悅眾人。創立於1958年,來自東京,以「原汁原味」見稱,在日本已有三百多家分店,香港四家,泰台印尼上海……也有。若到日本散策,我也會吃上一頓。
黑醋雞肉(或真鱈魚)野菜、柚子麵豉燒魚、吉列豬扒、蘿蔔茸雞扒鍋……之外,那鹽麴料理人氣急升。我們沒時間做飯,對鹽麴又未夠得心應手,所以光顧名店先享用一下。除了聽來有點肥膩的五花腩,還有牛肉、牛脷可供選擇,不過較乾,還是豬肉比較配合,天生良伴,且熟成後已去掉肥膩,只爽而不油。
「鹽麴」成為熱潮,人氣萬能調味料,廚中新貴,它究竟是什麼?那米白米黃色、漿糊狀的物體,別說其貌不揚,也令人沒信心,什麼?可以放進口中吃進肚裡?會不會有副作用反效果?所有初見鹽麴的人都一臉疑惑。其實在日本已有數百年心得,流傳下來,到近年才紅火。
中日韓東南亞國家利用麴菌發酵飲食,如酒、醋、醬油、味噌、米、麥……都有悠久歷史,並非新鮮事兒。
「鹽麴」(又稱鹽),由米麴、鹽及水混合,經時間發酵而成,發酵過程令鹽麴多了像清酒的香氣,卻沒有酒精成份。超市可買到乾的和濕的(已發酵好,可即用)兩種,後者較方便,不必自己花上五七日去製作。
鹽麴是有益的食用菌,可以將食物中的蛋白質和纖維分解,令肉質變得鬆軟,並提升其鮮味,吃來更甘醇可口。用來醃魚醃肉之餘,還可以做沙律的調味汁,醃製青瓜、大根、豆腐很好吃,它們較清淡,是鹽麴引發鮮味而加分。很多人已經用之取代了鹽,因為鹹度較低,少鈉,也較健康,日本人喜歡它,認為味道較鹽更有層次。
我們常用的食鹽有海鹽、岩鹽、餐桌鹽……含微量礦物質或製作過程不夠精細,且專家一向倡議「減糖減鹽」,近日當然也小心「減鉛」——但來自水龍頭的鉛水鉛鉛不絕,怎也減不到,鉛水災區的居民實在苦惱也憤怒。
鹽麴除了品質有保證,還有多重功效,如:調理腸胃、抗衰老、排毒美顏、消除疲勞、紓緩壓力……這些說不定還是受年輕婦女追捧之主因呢。
走過超市的專櫃,發見那麼多不同牌子和品種,便知好奇嘗鮮的香港人,遲早與它發生關係。進侵日本廚房的鹽麴,大軍殺到。或者大家體驗一下另一種肉類「熟成」效果,簡單方便不費勁,回歸原汁原味。
另一種亦經由麴菌發酵加工的食品就是紅麴米。
有家素食店「愛家」(Loving Hut),所有套餐都有紅麴米飯。這是灣仔的樓上店(地鋪租好貴!),他們的叉燒、九層塔茄子、梅香扣扣(扣肉)、台式三杯G(雞)、香醋腰花炒藕片、冬菇香芹炒洋樂、香樁芙蓉豆包、銀絲素善(鱔)糊、冬蔭功蒟蒻如(魚)……都是素,避寫一切「葷」字,均以「玉、G、善、如、洋」等代替。而上桌一碗紅麴米飯,亦吸睛。
我吃過另一食肆的紅麴米飯,顏色好紅,血飯一樣呢。這家雖不夠「艷」,但樸實有益。
「紅麴米」是一種公認可用於保健養生的美食珍品。紅麴,又名赤麴、紅粬、福粬、紅米、丹曲。味甘、性溫。白米蒸熟後,將紅麴菌放置(接種)其上,經發酵加工的米,呈紫紅色或棕紅色。用於發酵、防腐、食物上色等功能,是一種天然的食品添加劑。
中國製作紅麴米具很長的歷史傳統,有數千年久遠,除了做飯還可製紅麴酒和紅糟。古代已有紅麴煮肉的記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極推崇:「紅麴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釀酒破血行藥勢,殺山嵐障氣,治打撲損傷,治女性血氣痛及產後惡血不盡。」其實若不那麼「神」,也消滯健胃,活血益氣,調節生理機能。它由添加色素主力在於「賣相」之功能,晉升至醫療價值,中間一定經無數嘗藥試效的先驅者,為人民服務,因為紅麴米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物,說不定有點毒性物質或副產惡菌,可能傷害人體,全靠大夫和專家研究,制定「健康食品規格標準」,否則你我也不放心,到底是碗有異常貌的米飯。
現今自行烹調紅麴米飯也不難。先煮好一鍋白飯,加入適量天然紅麴醬,與白飯攪拌均勻。一邊以薑絲與香菇切片爆香,加入青豆、玉米、甘筍(或喜歡的材料。非素食者可加肉絲、蝦仁、帶子、火腿),與紅麴醬油一起拌炒後,再倒進紅麴飯中攪拌均勻,便完成了。飯粒染得紅粉緋緋,看來很吸引。
而最近「驚艷」的食品,本是地道小吃腸粉,本是白色米漿所做,但香格里拉酒店「香宮」的總廚加以改造,設計成色彩繽紛,令人「嘩!」一聲的腸粉,如黑芝麻脆皮海皇腸粉、紅米脆皮龍皇腸粉,前者黑後者紅,賣相費盡心思,而那紅麴米磨漿的腸粉不但花枝招展艷壓群芳,內餡還是春卷皮裹新鮮印尼龍蝦(一客$68),高貴得來又是話題作,誰吃過都捨不得不「分享」——這是紅麴的最新作品。
鹽麴、紅麴食譜,陸續有來,我們等着。 |